李吕力

科室: 神经内科-[桃源院区]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神经系统疑难、急危重症,脑血管疾病,神经免疫疾病诊治

门诊排班

特需门诊 专家门诊 普通门诊 停诊

门诊科室:神经内科-[桃源院区]

上午
门诊时间:周一 上午
门诊科室:神经内科(桃源院区)
门诊类型:专家门诊
下午
注:若因特殊情况出现官网上的医生出诊时间与实际不符,以医生的实际出诊时间为准,官网上的出诊时间仅供参考。

专家简介

李吕力 二级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西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2001~2019)广西脑卒中中心主任,第一届广西脑卒中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广西卒中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缺血性卒中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脑血管病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促进委员会常委,中国卒中心联盟临床规范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委,广西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并任第六、七、八届副主任委员,脑血管病学组组副组长。

专业:神经病学

专长:神经系统疑难、急危重症,脑血管疾病,神经免疫疾病诊治。


出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    电话:0771—2186195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忠实守护者

——记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吕力

脑血管病是人类的三大杀手之一,它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把许多患者及家庭推入了痛苦的深渊。作为一名呵护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内科医生,李吕力主任积极探索与应用新技术,2004年率先在广西应用了卒中单元治疗模式,造福患者。

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是一种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规范的药物治疗、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后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的辅导,最终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该治疗模式国外开展比较早,且已被公认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模式,从2001年开始被引进到中国。而传统的治疗模式单纯的依赖于药物的选择和应用,强调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影像学的改善,对卒中死亡率的控制、残疾后的康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恢复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

有一名患者突然左半身不能动、嘴巴歪和眼斜,在家躺了两个小时后被送到了我院,李吕力立即针对病情进行紧急施救,两个小时后,病人的情况基本恢复正常。李吕力在谈起该病人时,庆幸地说:“幸好他送来及时,如果再在家里多躺几个小时,那就是神仙也无力回天了。对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治愈率及好转率能达到90%以上。但有不少患者因不能及时送到医院,殆误了治疗时机,非常可惜。” 李吕力提醒患者:“得了脑梗死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医院,因为对脑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 李吕力很形象地用一副对联来比喻治疗脑梗死:“左联是‘恢复血供应’,右联是‘保护脑细胞’,横批就是‘抢时间’。”

李吕力的带领下,科室还成功地开展了颅内、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动脉支架成型术等新技术。

为了更好的应用和推广新技术,造福更多的脑卒中病人,在卫生厅的批示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李吕力牵头筹备成立了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康复、心理、放射等科室组成的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的广西脑卒中中心,该中心有12名教授和主任医师、20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和8名硕士等技术人才。该中心作为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已经承办了两次全国性和一次全区性大型学术会议,培训了1000多名基层医疗单位的学员。

临床工作是基础,科研成果可以指导临床。作为一名神经医学领域的专家,李吕力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积极带领并参与科研工作,他参与的《中国脑血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的《D─二聚体检测在脑血管疾病防治应用研究》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干预实验研究》获广西医药卫生技术推广奖三等奖等。与此同时,科室的其他同志也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励,很多未结题科研课题正在进行中,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李吕力在科室管理工作中也是兢兢业业。一方面,由于奖惩分明、得当,提高了科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他将提高患者的功能预后和满意度作为切入点,着力实现疗效的最大化与价格成本的最小化。在他的直接管理下,科室的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在上升,而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了两周,药品所占的收入比重和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则在下降,患者得到了实惠。

李吕力从事神经内科工作23个年头了,他将继续致力于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锥体外系疾病、脊髓疾病及功能性神经病等疾病的研究,一如既往地发挥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谭德军)

我院《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干预实验》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脑血管病是我国公民的第一死亡原因,致残率为第一位。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约80%为脑梗死。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对提高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为此,我院神经内科蔺心敬、李吕力等专家自2009年起开展了《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干预实验》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缺血半暗带(IP)区神经元凋亡,保护IP区神经元的功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经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13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IP是围绕脑缺血核心的低灌注区,随着时间的推移IP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它既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流量使半暗带的神经元功能恢复,也可能因脑血流得不到及时改善而进一步发展为脑组织坏死,其范围可由缺血中心向周边扩展,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因此,IP的转归已成为临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重点。

因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缺血损伤过程复杂,依靠某种单独疗法不可能显著改善IP区神经元的功能。因此,采用有效药物进行综合干预治疗以阻抑IP区神经元凋亡,是逆转IP区神经元损伤的有效治疗措施。为此,针对IP区神经元凋亡机制,该研究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动态检测大鼠IP区神经元凋亡及bel-2和Bax蛋白的表达,以及Na+、K+-ATP酶的活性,并用改善脑循环、Ca2+拮抗剂、脑神经元营养剂及自由基清除剂等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进行联合干预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IP区神经元凋亡,保护IP区神经元的功能,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率,减少患者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结果已在广西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张明英)

我院重症肌无力免疫功能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达国际先进水平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病态疲劳和无力,MG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负担。为了建立有价值的MG病情及疗效评价方法,为诊疗提供依据,

我院神经内科李吕力、张丽香、秦岭等专家自2003年7月起开展了重症肌无力免疫功能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该研究发现MG患者血液中存在反应病情和疗效评价的血清学标志物,经专家鉴定该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获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过去, MG临床诊断主要依赖患者肌无力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疗效,对MG存在的免疫功能异常和近、远期疗效缺乏准确评估方法。研究MG发病与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建立具有指导价值的MG临床疗效评估方法,一直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李吕力等专家通过采用人外周血进行MG免疫功能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筛选MG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检测细胞因子网络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该研究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在MG的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到了反映病情及疗效评价的血清学标志物,为MG提供了有价值的临床病情及疗效评价依据。

该研究的亮点是首次发现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与MG病情密切相关;首次应用细胞因子网络失衡评估糖皮质激素(GC)治疗临床疗效;首次采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研究MG基因差异表达;发现MG存在不同功能群基因表达差异,其发病是由多基因参与不同的生物学途径共同调节,解答了MG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中一些难题,发现了有价值的临床评估方法和指标,为MG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取材方法简单、实用,患者损伤小,费用低。目前已在广西9家医院推广应用,对MG的诊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明英)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