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艳蓉

科室: 肿瘤内科一区-[桃源院区] 
职称:主任医师
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及综合治疗

专家简介

蒿艳蓉,科研部主任、肿瘤内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专长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及综合治疗。研究方向是肺癌、乳腺癌及鼻咽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厅重大项目、广西卫生厅重点课题及南宁市青秀区科研课题多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

任中华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委员、中国癌症基金会心理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广西医学会肿瘤生物靶向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广西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分会主任委员、广西临床肿瘤学会(GSCO)第一届副会长、广西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抗癌协会第二届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GSCO第一届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第一届医学模拟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荣获国家卫生部和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咨询电话:0771-2186502

我院《BRCA1、DNA-PKcs蛋白表达对鼻咽癌的预后价值》达国内领先水平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式。放疗导致DNA双链断裂,其修复能力决定着受损肿瘤细胞的存亡。为此,我院临床肿瘤中心化疗一区蒿艳蓉陈甲信等专家自2007年起开展了《BRCA1、DNA-PKcs蛋白表达对鼻咽癌的预后价值》研究,通过检测DNA修复基因BRCA1和DNA-PKcs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对鼻咽癌预后的价值。经有关专家鉴定该研究结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14年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13年我院新技术新项目二等奖。

该研究收集了2007年5月至2012年2月经我院病理科确诊为鼻咽癌且选择调强放射治疗的患者100例。基于前期使用基因指纹法研究放射敏感与放射抵抗的鼻咽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挑选出差异表达基因BRCA1和DNA-PKcs,重点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检测BRCA1及DNA-PKcs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该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DNA-PKcs、BRCA1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DNA-PKcs低表达的鼻咽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DNA-PKcs和BRCA1共同高表达的鼻咽癌患者较非共同高表达者预后更好。多因素分析表明DNA-PKcs蛋白表达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鼻咽癌组织中DNA-PKcs和BRCA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急性放射损伤和近期疗效无关。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DNA修复基因BRCA1及DNA-PKcs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首次探讨BRCA1及DNA-PKcs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病理学特点、临床分期以及治疗疗效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为鼻咽癌的预后提供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并为鼻咽癌的分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成果通过科研论文、培养研究生等形式进行推广,现已在广西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效果较好,实用性强,为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陈燕

我院《动态心电图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心脏损伤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胸部肿瘤与心脏位置比邻,放疗易导致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由于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临床表现滞后,因此对其早期预测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科研部、心电图诊断科、临床肿瘤中心杨苏萍、覃晓波、蒿艳蓉等专家于2008年5月开始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心脏损伤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研究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心脏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的相关性,寻找早期预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有效指标。该研究结果经广西卫生厅组织相关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胸部肿瘤放疗时心脏不可避免接受一定剂量照射,容易引起放射性心脏损伤,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21世纪肿瘤放射治疗的主流技术,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尽量减少正常组织受量,其中剂量-体积直方图显示了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关系。课题组选取了接受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87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心脏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显示:胸部肿瘤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3%,心脏V40>23.7%是动态心电图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

该研究在国内率先联合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剂量-体积直方图,对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进行相关性研究,首次发现心脏V40>23.7%时,是动态心电图出现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结论比业内公认心脏损伤阈值V40>30%有所下降,有鉴于此胸部肿瘤患者在调强放疗期间宜常规监测动态心电图,以期早期发现放射性心脏损伤,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研究成果已在广西区内9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张明英)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