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也能治病?

2021-11-25 16:16:44

“想着慢慢弯起手指,握紧手中的瓶子。”

“想着张开手,把手里的瓶子放开。好,瓶子掉了,现在还要继续想着张开手,手越张越大。”

现代康复治疗部的治疗室里响起规律反复的指令,这是治疗师正在引导脑卒中患者进行瘫痪手的功能训练。

这些患者的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手不听指挥,想动却动不了,连简单的握拳和松拳都做不到。

既然想动都动不了,为什么治疗师还不断地让患者想着握拳头和张开手呢?难道“想象”也能治病?这样想想,手就能动,能好了吗?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想象”能治病。

准确的说,这是运动想象训练。运动想象是一个认知处理过程,想象者想象自己执行一个动作,但是没有实际的肢体活动。运动想象作为一种科学的神经肌肉训练方法,最先用于运动员的训练。20世纪90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

人之所以能运动,首先要在脑内有运动意念(运动指令)。也就是说人得自己想做某个动作或运动,才有可能产生运动。如果脑内什么都不想,肢体是不会产生主动运动的。想动→想怎么动→动作产生,这个过程是由神经网络的一系列信号连接、传递到肌肉上完成。脑卒中后手动不了,不是手的肌肉出了问题,而是大脑损伤,导致脑内的信号连接、传递出现问题,运动指令无法传达到手的肌肉。






在康复领域,运动想象被认为能促进受损伤的运动传导通路修复或重建,使一部分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苏醒过来并担当起代偿的作用,属于一种中枢干预技术。

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运动想象和实际运动具有相似的关联性脑激活,换句话说,即参与运动想象的神经网络与参与实际运动神经网络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即使手动不了,也能通过想象手部的特定动作来刺激大脑的修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单纯的想象,手不一定能动,能好。

 第二个问题就像有人问你——我现在很饿,吃个包子能饱吗?

 你的答案是什么?

 运动想象训练之于脑卒中后手动不了的患者,如同一个包子之于饥饿的人。临床上很少只用运动想象训练这一单一方法进行脑卒中患者的手康复,因为它虽能“充饥”,但不是一个能喂饱任一饥饿的人的“大包子”。况且,人类的手生物复杂度较高,其在大脑皮质中的投影占据了很大区域,修复起来是个大工程。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的难题,临床上常常采用多种康复技术综合训练。


我科采用的是运动想象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训练方法,是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 该理论充分运用“中枢干预”与“外周干预”两大治疗手段,通过中枢干预促进功能脑区激活,提高神经可塑性,通过外周干预强化感觉与运动控制模式对中枢的正性反馈与输入,从而促进脑功能的重塑。

运动想象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利用中枢(运动想象)与外周干预(被动抓握,和电刺激张开手)之间的有机融合,形成“闭环”式信息反馈,不断地强化刺激大脑修复运动指令的通路,以期指令能传达到手部,恢复手的控制。(现代康复治疗部  黄小蓓)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