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病房故事13:超声科战“疫”的那些事

2020-03-10 10:59:49

2020年新春伊始,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肆虐的新冠病毒蔓延各地,防控形势异常严峻。2月16日,广西“小汤山医院”落成并开始收治新冠肺的患者,迅速成为了广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作为超声科里“超人”的一员,我们渴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里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贡献力量。

在这场战“疫”中,做好自身防护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由于之前接触“感染隔离”不多,我们必须认真仔细地练习好穿脱防护服。


为了尽快熟悉隔离病房环境以便有效地开展超声检查,我们手绘了特殊版的隔离病区超声检查步骤流程图。


为了充实自己的作战能力,我们时刻紧跟超声学科在战“疫”一线的进展,聆听“超人”前辈们的经验总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患者入住广西“小汤山医院”前,科室就已经做好准备为战“疫”贡献力量。进驻后,科室采用2+2工作模式,几名青年党员一同轮岗值守。

因重症患者检查的需求,原定于3月1日到岗入驻提前到了2月26日。入驻的当天下午,我和潘红艳师姐就直接进入了隔离病房工作。虽然大家前期也做了很多准备熟悉防护流程,但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难免有些紧张,值班时,我们花了30多分钟才穿好各项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区。尽管这是我和潘红艳师姐的第一次搭档,但我们很默契地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确认受检者的数量及床号、了解受检者的病情、安排好受检者的检查顺序并检查及整理超声仪器设备和物资等等。

即使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战“疫”一线我们仍然遇到了不少的挑战。一是 “沉重的仪器”。虽然床旁超声仪器相对于台式设备“减了肥”,但体重依然不容小觑。由于隔离病房的特殊性,每个病房都有门槛,因此每次仪器进出病房都有相当的难度。我们在尝试了多次之后,终于找到了搬运技巧:使劲将仪器前轮垂直抬起并边后退边拉仪器,使其跨过门槛,再顺势将后轮拉过门槛。尽管找到了技巧,但每一次“过门槛“”我们还是必须用上“洪荒之力”。


二是“狭小的检查空间”。由于部分患者上着ECMO或者透析,留给我们的检查空间就相对狭小。由于超声仪器的摆放位置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仪器与检查部位的距离过远,这时候往往需要手臂和腰部协同配合才能获取有效的图像信息。这是一项考验臂力和腰力的操作,每次检查结束,我们腰都“直不起来”。有时候为了更好的完成检查,甚至要让笨拙的左手进行操作,这对于平时习惯用右手操作的我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三是“雾里看花”。由于护目镜起雾,我们的视线增加了一层“朦胧美”。超声检查测量的数据往往都是以毫米为单位,为了减少测量数据的误差及准确的判读图像信息,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必须睁大眼睛透过雾层观察图像。平时也许几分钟就能操作完成的检查,这时候所花费的时间及精力往往要成几倍甚至十倍的增加。


四是远程会诊。第一天进入隔离病房我们就遇到了1例疑难病例,一位重症病区上着ECMO的患者。在重症病区内,我们为该患者检查了插管的位置、状态、是否有血栓,同时进行了心功能监测及排除其他重大疾病等。检查工作结束时已近晚上10点,为了能更好更及时地解读及判断疑难病例的图像资料,我们临时组织了隔离病区外的“超人”们对该患者的影像进行了病例讨论,并电话联系重症病区秦文波主任医师更详尽地了解受检者病情。


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在广西“小汤山医院”的工作紧张而忙碌,但我们为这样充实有意义的日子而感到自豪和感动,自豪所学的知识能为临床提供有效的病情信息,自豪我们能够站在第一线,为国家的战“疫”贡献一份力。感谢隔离病区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互帮互助、团结、用心、努力的坚守,感谢隔离病区外的“超人”们心系一线、团结协作的助力。在我院这样一个团结用心、有能力的大集体里,我们相信一定能战胜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顺利完成党和国家交个我们的任务! (超声科  张婷/文 潘红艳/图)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