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母乳性黄疸

2020-06-04 11:08:09

目前随着人们对母婴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母乳喂养因其营养全面,利于培养亲子关系等优点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推广。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虽然母乳性黄疸多数预后较好,但严重者仍需要治疗。因此,如何在防治黄疸的同时又要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那么,接下来就国内外对母乳性黄疸的研究给大家解答。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多为足月儿)中常见的一种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也称为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即母乳喂养2-3天时出现,4-7天达高峰。患儿一般情况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血清游离胆红素峰值一般为11.9-20mg/dl,黄疸消退时间晚于生理性黄疸。导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可能因为妈妈信心不足,缺乏喂哺的技巧,乳房肿胀,乳房皲裂,新生儿无效吸吮等因素引起新生儿处于饥饿、脱水和营养缺乏状态,导致胎粪排除延迟,肠肝循环增加,从而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那么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妈妈们如何调整母乳喂养呢?首先要消除妈妈对母乳性黄疸的恐惧,尽量鼓励和教育妈妈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而不是单纯的停止母乳喂养。对于健康的足月儿或近足月儿,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在生后前几天内,鼓励妈妈喂哺宝宝至少8-12次/天。同时明确指出反对无脱水存在的母乳喂养患儿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这对于黄疸消退毫无益处。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母乳喂养6-9天出现,可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再次加重。胆红素峰值常在7-14天出现,持续2-3周甚至2-3个月才消退。黄疸多以轻-中度多见,重度较少见。且宝宝们多数一般情况好,体重增长良好,大小便色和量正常,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血清血胆红素水平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多在15mg/dl以下。该型预后良好,大多数无需特殊处理,一般随着日龄和月龄增加可以自然消退,即使未能完全消退,也不影响预防接种。

对于迟发型母乳性黄疸,过去主要暂停母乳,但近几年美国儿科学会以及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分会推荐治疗方案中,不建议随意暂停母乳喂养,只有在血清胆红素≥15mg/dl时,暂停母乳喂养,在停母乳喂养期间,配方奶定时喂养。为什么不建议停母乳呢?如果短时间中断母乳喂养,重新恢复喂养后新生儿胆红素仍可能会返回到纯母乳喂养水平,这可能使母亲对孩子担心,再无法坚持母乳喂养;且母乳性黄疸大多数发生于新生儿晚期,此时新生儿已习惯纯母乳喂养,突然中断,由于各种不适应,总的摄入量会减少,大小便排出减少,胆红素水平不降反而上升;该型大多数胆红素水平<15mg/dl,很少有可能引起胆红素脑病。

通过以上的阐述,妈妈们是不是对母乳性黄疸有新的认识?不再因为母乳性黄疸到底是否继续母乳喂养而困惑,不再担心宝宝因为黄疸消退慢,不能按时预防接种疫苗了。  

关爱新生儿,我们一直在努力!(朱曦怡)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