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文
吕立文 急诊科[桃源院区]  主任医师

重症超声及机械通气、床旁连续血液净化、ECMO等多种生命支持技术

个人简介

吕立文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留英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急诊教研室主任,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广西应急救援临床医疗中心副主任,广西医师协会急危重症超声专委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分会重症专委会委员,广西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委,广西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主委,广西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副主委,广西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本科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之后在广西医科大学获心血管内科专业硕士。于2007年-2011年获英国政府ORS奖学金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的监测与救治,对单器官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支持与复苏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重症超声及机械通气、床旁连续血液净化、ECMO等多种生命支持技术。


用精湛技术为危重患者守护“生命门

——记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吕立文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是危重症病人集中、病情复杂,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繁重的科室,重症医务人员就像一支足球球队的“守门员”,日夜守护着危重患者的“生命门”。我院急诊科主任吕立文博士就是这支球队守门员的领头羊,她用精湛的技术守护着危重患者的生命,救治了许多生命垂危患者,得到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誉。

     吕立文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院呼吸内科工作,在我院创建了广西第一家完善及系统化配置的重症监护室(ICU)后,吕立文又成了我院第一批ICU医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大多数患有呼吸、心脏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她于2000年考取了心血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了掌握国际最先进的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经验,经过艰辛的努力,2007年,吕立文获得了英国政府ORS全额奖学金资助,远赴英国,在全英排名前5名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医学博士,呼吸病方向。留学期间,她白天听课、跟导师查房,晚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学习,她仅用4年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掌握了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的专业杂志。更可贵的是,导师的专业态度、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开阔的诊治思路等深深地影响着她,为她回国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成回国的吕立文深得领导的赏识及同事、患者的爱戴,2012年当选为我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2013年夏,受领导重任,调至工作任务更重的急诊科,主持急诊科的日常管理工作。

      吕立文最珍视的,是自己“临床”医生的身份,到病人床边去倾听、去观察,发掘临床表现背后的病生理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救治。她认为,医生守护的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守护着每一个患者背后的家庭幸福。对病人的治疗遇上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轻言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正是她这种对病人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使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重获新生。2014年,一名21岁的男性患者,因患重度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入院,入院时高热、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在旦夕。患者在外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抗感染治疗但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医生停用了激素治疗。吕立文查看病人及相关检查结果,认为正是原发病未能控制才导致了病情加重,决定重新加用激素治疗,结合抗感染、血液净化、机械通气等抢救后,患者出现短时间的好转,但再度出现重度浮肿、呼衰加剧,救治的希望越来越小,经济压力下患者的父亲犹豫着是否放弃治疗。吕立文了解到这个患者是家中独子,她理解家属难以割舍却又担心人财两空的矛盾心理。经过全面评估患者,吕立文认为患者还年轻,在病情如此危重的情况下神智一直清醒,再搏一搏也许还是有希望。她和患者父亲详谈,最终为患者争取到了继续治疗几天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制定有效的救治方案,她组织全科讨论,并邀请医院多科专家会诊,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拟定治疗的方法。通过血浆置换、血浆免疫吸附等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联合严格液体管理、调整抗生素等综合措施,经过一周的抢救,病人症状逐渐好转,并顺利脱离呼吸机,转普通病房进一步巩固治疗后康复出院了。像这样的病例,吕立文救治的患者不胜枚举。

     有些疾病病因隐蔽,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开阔的思维很难做出诊断,容易漏诊。多年的ICU工作,吕立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疾病原因。2013年,一名38岁的女性患者,因腹胀一个多月,在当地医院按肠梗阻治疗不见好转,病情不断加重而转来我院。入院时患者表情淡漠,腹膨隆、出现了休克体征,检查发现严重的低钠血症,病情危重。经过补钠等对症处理,低钠血症还是没有纠正。吕立文查房时发现,患者体毛稀少,经验丰富的她考虑患者低钠血症有可能是少见的席汗氏综合症引起,经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在十多年前生孩子时出现产后大出血,当即决定给予激素治疗。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吕立文的诊断,在激素替代治疗一周后,患者所有症状都消失了。在康复出院之际,患者女儿激动地说“是你们救了我妈妈,救了我们一家人,你们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重症医学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新兴学科,随着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曾经的一些“医疗禁忌”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这也要求医生具有开放的心态,遇事不能墨守成规。2015年初,一位左侧锁骨下动脉、腋、肱、桡、尺动脉栓塞的75岁女性患者被收治到急诊ICU。该患者自2006年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以来,心功能长期处于射血分数30%左右的低水平,属于难治性心力衰竭,同时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因严重心衰属于介入手术的禁忌症,相关科室会诊后建议保守治疗。然而药物和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并未显效,患者左上肢血运完全中断,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恶化,迅速出现了少尿、无尿,血象进行性升高、肝功能异常,意识障碍等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表现,心脏射血分数更是下降至22%,多次发作急性左心衰。为了阻止患者肢体坏死,也从根本上去除MODS的病因,急诊ICU积极联系了介入科、麻醉科及相关外科会诊,都因手术风险极大而无法手术。患者儿子看着母亲疼痛难忍、性命垂危,赶去向区内其他大医院专家求助,得到的答复都是:心功能太差,做不了取栓手术。家属带着近乎绝望的心情再次向我院医生表示,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手术治疗。吕立文在了解家属意愿后,仔细评估了患者病情并和介入科医生进行了充分沟通,商定次日由急诊ICU进行术中保障、介入科在局麻下行动脉取栓术。由于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一旦脱离床边血滤即心衰发作,同时又不能耐受快速脱水,吕立文当晚重新调整了床边血滤方案,并大胆地做出了术中持续超滤以保障心功能的计划。手术当天,吕立文亲自带领医护团队,将床旁血液净化机移至介入导管室,一边实施床边血滤一边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1个多小时后,血栓被完整取出,左桡动脉搏动恢复,手术比预期提前完成了!介入科医生难掩成功的兴奋:“这是我第一次在病情如此危重的患者身上成功完成手术!看来在ICU伙伴的技术保障下,我们也可以闯一闯那些手术的雷区了。”患者术后病情迅速缓解转出了ICU病房。吕立文认为,ICU医生好比特种兵,要有敢于触碰“雷区”的勇气,为其他专科搭建更好的平台,多学科合作,让更多“医疗禁忌”的患者重获生的希望。

      吕立文2013年调到急诊科工作后,深刻体会到急诊前台更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前锋营。她潜心了解了科室现状和以往的业务数据,虚心向急诊科的前辈讨教,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当时医院开始胸痛中心的建设,她决定由此入手,推行急诊的“同质化”服务。她和同事们一起制定了包括分诊、转运、鉴别诊断等胸痛院前和急诊救治的数十个流程,亲自在科室做了大量的培训、演练,并深入社区向民众普及胸痛救治常识。运用PDCA循环的管理手段不断改进胸痛救治流程,监督实施效果。标准化的流程,使得胸痛患者一进入急诊就接受“同质化”的医疗服务。通过艰苦的努力,仅2015年上半年急诊科就收治了近1300名急性胸痛患者,在心内科和其他相关科室的共同协作下,将急性心梗的患者DtoB时间(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缩短至国际标准的月均90分钟以内,为更多的胸痛患者构建了一条迅捷高效的生命线。在应对各种应急突发事件时,吕立文总是冲在一线。从2014年的南宁公交掀顶事件,到今年国庆的“柳城爆炸”案,吕立文都在第一时间到达科室,组织抢救和应急救援工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吕立文非常重视科室的科学管理及人员培养。她每天坚持查看英文文献追踪医学新进展,并针对性地把有关资料发给年轻医生,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识跟大家分享,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同事。为了不断地提高科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每周安排一次小讲课,由年轻医师轮流主讲,大家发表见解,既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又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建立病情反馈讨论会,组织病房和急诊前台的医生共同进行病例讨论,对收入院的患者病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看看原来在急诊的诊断治疗和后面的诊断治疗有什么不同,找出不同的原因,以便大家借鉴,不断提高急诊诊治水平。

      吕立文说,专注和认真是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如今的她,练就了坚韧的性格,迎难而上、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成为救治急危重患者的高手,她不断钻研,带领她的团队时刻守护着急危重患者的生命之门。(张明英)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