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派中医大师”——张达旭传略

2012-10-21 08:49:37

    近日,自治区卫生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我院中医科老专家张达旭首批“桂派中医大师”称号。这是张老的光荣,也是我院的光荣。

    张达旭,1937年9月出生,广西博白县人。研究生学历、原我院中医科原主任、主任医师。他在几十年的医疗工作中挖掘、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特别授予的“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 荣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给予“共和国名医专家金奖”证书,荣获中华中医学会授予“中医药——特别贡献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他的名字和事迹被载入《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
  张达旭1937年9月27日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龙潭镇田面乡长连垌高坡村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其父母因患疟疾病死去。父母的病逝,这给幼年的达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刺激,他小小的心灵里便对疾病埋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此,这一家子的衣食住行便由二哥领头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因家庭经济困难,张达旭已10岁了都没钱上学,其二哥只好让他每天到隔壁屋的私塾老先生学字,读读古书,学一点毛笔写字法。1944年7月,长连垌初级小学校新调来了一名教师,名叫张达承,是张家比较接近宗族派系里的堂兄,大哥找到这位堂兄弟求助。这位堂兄教师出于同情心,便想法子让张达旭免去学费入学,读初小一年级。从此,张达旭每天都要来回4次,每次走3里多的山路,去长连垌村小读学书。由于年龄比实际大许多,此前又跟私塾先生学过不少文字,有过一定的基础,此时受到正式教学的启发,从小学三年级起,凡是老师教的东西,他似乎是早就认识了似的,所以老师一教他就懂。无论国文、算学,经常作业、测验、考试都拿满分。
  1949年9月,张达旭考上了龙潭镇久福中心校(高小)之后,学习也非常刻苦。因此,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很好,语文和数学均得第一名,经常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
  1953年9月,张达旭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博白二中(现龙潭中学)23班读书,全校仅有两名毕业生能够考上该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依旧像读小学的时候一样,在全班乃至全年级都排名第一,加上实际年龄较大从而各方面都显得比同学们成熟许多,为人处事也都比较老到,故此深得老师喜爱,当上了班长。
  有一次,班主任郑庆意跌伤了脚,肿痛得很厉害,红肿中还带着瘀紫色,而且开始有化脓出水流脓血的迹象。校医给了点红汞和跌打药酒,打针服药,可是仍然无法治好。张达旭去看望老师,当时伤口感染了。于是,自小就跟着伯父伯娘上山采药晒干拿出圩镇上去卖钱,对中草药有所略知。为此,张达旭从山上采回千斤拔、金不换、生豆粘等几种草药,放在一个瓦钵里捣烂,再放在慢火上烧热了好一会,然后就倒出来敷在班主任的整条腿上……敷了几天药,无名肿毒已经消散了许多,张达旭又采回白背叶、银花藤、败酱草、蛇舌草等煲水洗患处即刻治愈,前后共用一个星期,便使得班主任完全痊愈。
  班主任见张达旭对中草药有见地,于是建议他大学报考学医。张达旭原本也想上大学学医,毕业后好回去给乡亲们治病救人。但因家里穷得叮当响,没钱继续上大学。因此,他中学毕后就报考学费杂费、笔墨纸张费、住宿生活费国家全包了的中专学校——广西中医学校。1956年9月,张达旭考上了广西中医学校,并当选为班长。这所三年制的中专学校,在开办两年之后,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改制为大专学校,并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张达旭他们这批56级学生的学制也从原本的3年改为5年,校舍也从原来的南宁市津头村搬到新址——南宁市葛麻岭。
  当时在中医学校任教的老师当中,有好多位后来成为大师级的著名中医,他们在学校执教期间,亦曾对张达旭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教中医诊断学的班秀文老师,其严谨的治学作风给张达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性质不同而又脉象近似的疾病之间,其质的差异与量的差异,如何在诊断中分别,他都教授得细致入微,即使是细微的辩证差别他丝毫也不放过,明察秋毫地将其摆放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听班秀文老师的课,犹如被老师带领进入到一个整整有条地放置满各种各样疾病模式的虚拟世界,他用脉络与脉象相结合的不同教鞭,有条有理地将它们一个又一个挑拣出来向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好像浏览着一个个不同疾病的脉象博物馆那般的形象。张达旭对班秀文老师所教的课程用心最多,所以成绩也最好。他后来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诊断学方面的过硬本领,就得益于当时在班秀文老师直接教导之下所打下的坚牢基础。

    由于刻苦钻研,学习认真,所以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很好,在全体任教老师的印象中成为一名领头羊式的好学生,从而被当选为本班的班长以及56级大班的班长,亦即当上了他们当时所谓的大班班长,小班班长。
  张达旭由于各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各个科目都全面发展,许多老师都抢着要他,但最终还是被最有实力的中医诊断学的任教老师班秀文看中,入选该师徒班跟随诊断学老师为徒并兼任师徒班的班长。就在这中医大专学校最后的一个学年里,张达旭在樊茂春校长的亲自培养及介绍之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大专毕业时,学校原来要张达旭留校任教,但他认为自己讲客家话,虽读了5年专科学校,口音始终没有变,怕教书讲话不清担误学生。就这样,1961年9月,张达旭最终分配到广西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当时在广西中医院的中医病房,科主任是梁鹏万老师,他对治疗胃病有很好临床经验,张达旭就拜他为老师,虚心向他请教,努力学习他的宝贵经验。张达旭后来之所以能够研究出胃痛散等中成药,与此有着一脉相承的间接因果关系。
  刚参加工作不久,医院派他参加广西“生产救灾扶贫”工作队到桂北农村搞“生产救灾扶贫”运动。期间,他对群众的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办法:他会随处采集一些草药回来,七捣八搞的就能治好了。由于那几年正是全中国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的饥馑时代,此时农村百姓的病状最是令他费尽心思。由于长期的饥饿,易感染人群中疾病发作的程度也就加重加深,治疗起来其难度也必然加大。例如,饥饿对育龄期妇女的最大影响,就是月经不调甚至月经不来,碰到患不孕症的妇女,这个影响更为深重,此时若需治疗,就非用大不一般的处方与药物不可。又如,饥饿也使得许多男性发生性功能低下甚至丧失,如若碰上原本或天生就有此类毛病的病患,治疗时所费的功夫、所思虑的问题,就必然要比平常加倍许多。
  张达旭就在这样的艰难环境探索出一片可在学术上供他自如驰骋、刻意钻研的天地。这就为他将来在此两个方面的造诣与成就打下无人堪比的基础。他认为,长期饥饿及营养严重不足所引起的浮肿症,其实只需吃一些米糠之类的粗糙东西就可以缓解症状,将其人从死亡边缘上拉回来,但往往就是因为这么一点点的缺乏,有多少人也就倒在了荒凉的山路上。为了救治这一类的病人,张达旭进入到深山里去,采回来很多的中药特别是当地有的草药、某些无毒蕨类植物的根茎、野生的蜂窝蜂房等等,并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到手的东西,诸如他们工作队煮饭洗米的泔水、从池塘表面用蚊帐布捕蚊蔸捞起的绿色浮藻、烧炭火烤干的蟑螂、从墙壁上捉下来剖开晒干的壁虎……只要含有一些维生素、蛋白质的东西,他都要尽可能地用来救治仅仅因为营养严重不足所引起的浮肿症的病人,挽回生命。
  1963年2月——1964年1月,张达旭又被派遣参加城市“四清” 工作队工作。先后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广西南宁市第二医院搞 “四清”工作。他做每项工作都很认真负责,被同时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领导搞“四清”的自治区卫生厅厅长、亦即“四清”工作队长的看重,1964年9月,自治区卫生厅长调张达旭到自治医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张达旭不但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钻研,而且工作也十分出色。为此,1976年3月,他被自治区人民医院保送到首都北京西城区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参加中医研究生班读书学习研究,为期一年半。这个研究生班是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个选派一名具有相当资质的中医师前来就读的。从此,张达旭钻研探索摸索试行了这么多年的中医学研究,终于得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梳理、归结、提高、升华的绝好机会。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张达旭由于一向的认真负责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开班不久便被大家推选出来负责起全班同学的日常生活工作,经常与班主任联系,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后来又被大家选上担任研究生班副班长。中医研究院的老师都是国内第一流、甚至超一流的中医专家。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经常在中南海进出行走而如入无人之境,有做过毛泽东中医药保健医生的,有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级别高干看病的,也有顺带给中南海里的高干家属小孩诊断治疗的。
  中医研究院每天的学习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上午由好几名专家教授分别授课,教程大略分为讲授深层次理论、研究大师医案、分析疑难病例、讲究药物配伍、回顾御医秘笈、介绍最新成果等等。下午则全部到中医研究院病院部上临床,将住院病人分到每个学员名下,在导师的带领下,学员负责全程跟踪该病人住院治疗的脉诊断、研究开方、服药后观察反应、病情发展、病理变化、处方调整、药物加减、分量增减整个过程。在导师的带领下,中医学的深层次理论在他眼前逐渐展开,使他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中医学术的美妙与和谐,犹如仰望广袤深远的星空,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欲要融化到璀璨星云里去的感觉。
  疑难病例分析是张达旭最感兴趣的课程,因为他自己多年以来也在作着这一类的研究,总觉得如在原地打转,未能取得突破。得到导师从方法学上的指点,他既从导师们那里学到其所例举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方法,又掌握到对付任何疑难病症的切入破解方法,真是鱼渔双丰收。
  药物配伍的讲究,让他体会最深,学得也最精。因为他从小在山乡里就与中草药打交道,尽知乡间花草树木之名,也数得出许多中草药的特别疗效与副作用,就读中医专科学校以来,以及其后多年临床工作实践,更是对几乎所有的中草药亦包括《本草纲目》所载皆了若指掌,运用自如,但对其配伍的进一步研究就没有深入考究,在导师现身说法举例教导,从理论到实践的讲解,他明白了中医药药物配伍所包涵的千变万化的不成为规则的规则。张达旭在中医研究院里所受到的有益熏陶和人生教诲,所掌握的系统学科要领,所学到手的深邃知识,所见识到的广袤境界,远远不止以上所述的这些东鳞西爪的东西。
  1977年9月,张达旭研究生毕业回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后,为了使所学到的新知识更好地服务病人,并为广大病患者能得到完善的中医治疗,他与同事们积极倡导,并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78年9月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1979年9月,他担任中医科主任。从此,许多需要住院进行中医药治疗的病人,尤其是那些疑难杂症患者,通过住院接受全方位、不间断的治疗,其病情变化在医生护士的密切注视、仔细观察与严格掌控之下,从而获得条件更为优越、环境更为合适的治疗。作为张达旭本人而言,则属于为自己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张达旭在广西中医专科学校求学时,曾经得到过后来成为中医国医大师的班秀文教授的悉心指导,他对中医妇科特别有心得的专题研究,主要就是从班秀文大师的启发而来。他从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以来,在医术上养就的高屋建瓴之态势,展开他从前早就专门留心,也尝试用力过妇科、男科以及奇难杂症等方面的研究,并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他特别擅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和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中风、慢性肾炎、尿毒症、脉管炎、妇科崩漏、小儿惊风、小儿疳积、小儿发育不良等疑难杂症。几十年来,在张达旭的精心诊治下,数已万计的病人在他的悉心治疗下得到了康复,无数危重病人转危为安。
  张达旭尤其是在不育不孕症方面做过很深透的研究,而且所获甚丰。他认为,男科疾病与女科疾病都有一个必然的共同交汇点,那就是不育不孕症。或者反过来更准确地说,不育不孕症就是男性疾病与女性疾病的共同交汇点。因男性引起的一般称为不育,因女性引起的一般称为不孕。这两种疾病无论夫妻双方哪一方患有,都会导致一个同样的结果,那就是没有小孩生。如果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妇没有生养有小孩,这个家庭也就很难维持下去,大多数的结果不是离婚就是发生其他各种类型的家庭悲剧。按照现代医学概念,不孕症系指凡婚后夫妇有正常的性生活、未避孕、同居二年而未受孕的一种病症。其中又分为两种:婚后二年从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曾有过生育或流产,又连续二年以上不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另外,从程度方面来论述,可分为绝对性与相对性两种:绝对性不孕系指夫妇双方不论是哪方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的严重解剖学上的异常或生理性缺陷,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均无法矫治成功,而致不孕的一种临床征象,如先天性无子宫等。相对性不孕系指造成受孕困难的某种病因降低了生育能力,致使患者暂时不能受孕,但通过治疗仍能受孕,如子宫发育不良等。张达旭精湛的医术,成功地为无数不育不孕症病人解除了疾苦,为无数不育不孕症病人的家庭带来了福音,被人们赞誉称为“送子观音”。
  张达旭除了在临床上取得上述这一系列给病人带来无限福祉的成就之外,他在工作实践中不但传承和发扬了我国中医药古今名方的作用,而且还总结研究出了不少有自己特色的中医药良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段宝贵的时间里,他研究出的中成药药品主要有三种:治疗溃疡病“胃痛散”,治心血不足“党参扶麦液”,为老年人防病治病的“延年康”。
  他研制的胃痛散,主要由海螵蛸、白芍、延胡索、合欢皮、花蕊石、白芨等组成,其中当然添加有他独具一格的妙方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特效。关于胃病,张达旭根据长年以来的研究及实践,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脾胃升降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等20余篇。
  党参扶麦液处方主要由党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又名党参方生脉饮口服液,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等功效,可用于气阴两伤、心悸气短、脉微虚汗等证。临床用于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等及治疗贫血、糖尿病等,药理研究表明,党参扶脉液具有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促进生长发育和学习记忆等作用。
  他研制的延年康口服液中药,治疗老年病、抗衰老等均有特效,其疗效让患者及其家属都十分满意。
  张达旭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积极从事和参加广西区内外中医学学术交流活动。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专研中医诊疗技术,并将自己数十年来潜心研究所得,先后通过学术论文形式进行发表,共120多篇,其中,“尿毒症的辨证论治”一文被国家级刊物编入《临床医学荟萃》,《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选》、《婴幼儿食疗食谱》、《家常药膳》、《中医优生秘诀》等学术著作公开发行,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行医几十年在实践中收集积累下来的单方、偏方、验方公开登载在报刊杂志上,供大家借鉴使用。
  《中医优生秘诀》是一部备受社会各方面人士关注的中医药学与优生学相结合的科普著作,是张达旭与他当过多年护士长的妻子杨惠兰合作编著的。该书除了详细叙述有关优生的生理科学知识以及中医药知识之外,还对婚姻中许多两性方面过去鲜为人知的知识均作了恰当的阐述。
  至于《婴幼儿食疗食谱》、《家常药膳》等著作,则是张达旭将中医药学的及精髓与各地民间传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巧妙地形成的科普作品,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即可通过膳食的选择而不经意地达到治疗疾病、养生健身等目的。
  张达旭还在《南方科技报》“医药星期三”专栏上发表了许多医疗养生的科普文章,其中介绍的验方,由该报编撰与其他作者的验方一起,分门别类地编入多册的名老中医师丛书之中,成为系列中医药丛书出版发行。
  张达旭不仅注重自己在中医知识宝库里的学习和研究,而且他更关心的是后继是否有人的问题。他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千百年来中医博大精深的医药宝典中,如果自己只是“一花独放”那不是春。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春滿园”的道理。于是,他注重业务的传承工作,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一代。如今,他的学生已经遍布了全区各地,特别是其两名徒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杨嘉珍和俞祝全也有相当成就。杨嘉珍张达旭的言传身教下,她对中医药医术与学术的研究特长,主要也是在中医内科等方面,诸如妇科、男科、不育不孕症、疑难杂症等,同时,对外科范畴的许多病症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增生症等也有别出一格的独到功夫。她目前已是该院医务部副部长、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荣获“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和“广西名中医”称号。
  张达旭的二弟子——俞祝全,现在是副主任医师。其所擅长医治的疾病主要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男女泌尿生殖前列腺肾脏疾病、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肾损害、肾结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肾移植后保肾治疗、前列腺病症、男女性功能障碍、阳萎早泄、不孕不育等 ,成为张达旭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广西中医药学会青年组常务委员。
  张达旭还有一个既是开山弟子,将来也很有可能是关山门弟子的徒弟,那就是他的大儿子张斌。张斌在张达旭言传身教下,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其医术特点也与其父亲一脉相承。
  在带徒学习过程中,张达旭认真备课,把他的经验全部传给学生。他带教的学生经过相关专家验收,完全合格符合中医卫生部出师要求。因此,2008年10月,鉴于张达旭在广西全国老中医名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自治区卫生厅授予“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如今,70多岁的张达旭尽管早已到退休年龄,但他至今仍然每天出现在门诊,仍然舍不得离开那张已经陪伴了他大半生的诊疗台。他对事业的还是那样执着,对病人依旧还是那样的親切,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还是那样对病人仁心仁术,还是那样的令人敬佩。   (廖铁星 马谓彬)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