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估孩子是否按照遗传身高生长?

2015-01-12 16:09:10

  从个体的生长轨迹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青春期都会得到生长的突增,甚至有人认为孩子可以一直长到二十几岁,从而采用等待以及观望等态度对待孩子的生长。怎样才能早期识别孩子在什么年龄生长突增,是否获得高于遗传身高的数据,或者会出现生长异常,最终明显低于遗传身高呢?

  过来人的成长经历只能代表一个个体轨迹,不能代表群体。从目前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采用混合的较大样本调查,对6岁开始到17岁的儿童青少年连续观察几年,结果显示,男孩在11岁开始持续到14岁生长轨道向上或下迁移,年龄越小,迁移的比例越大,年龄越接近14岁,向上获得的身高越小。迁移的幅度多在正负1条百分位线内,超过1条以上的迁移考虑其他因素混杂。女孩则从9岁开始身高向上或向下迁移,持续到12岁。迁移规律与男孩相同,但在12岁以后迁移获得身高已经不多。

  举例说明,从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曲线图理解上面文字,一个男孩在6岁开始观察身高的变化,父亲175厘米,母亲161厘米,男孩6岁119厘米,在人群中属于平均身高,也符合遗传身高轨迹,正常,连续观察10年,预计结果有几种可能。第一种情况,一直顺着自己已有的轨迹生长,每年身高获得6~7岁6厘米,7~8岁6厘米,8~9岁6厘米,9~10岁5厘米,10~11岁5厘米,11~12岁7厘米,12~13岁8厘米,13~14岁6厘米,14~15 岁3.5厘米,15~16岁1厘米。终身高172加减2厘米。这种情况见于53%的男童生长轨迹,即沿着原有轨道生长。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在11岁身高突增前,有1~2年生长速率先下降再突增,且突增的数据并没有每年10厘米以上,较原有基础增加1~2厘米就已经是突增获得,所以,不能期望太高。第二种情况,从6岁观察,6~10岁不变,11~12岁10厘米,12~13岁9厘米,13~14岁6厘米,14~15岁4厘米。终身高178加减2厘米。这是发生了生长轨迹上移,约占32%,是最理想的结局,能发展到轨迹上移必备的条件之一是骨龄小于生活年龄,其他如无内科疾病,营养均衡,不肥胖,长期热爱运动,睡眠好,家庭环境和谐,学习压力不重等。第三种情况,在11岁以后出现生长轨道下移,最晚在13岁出现下移,11~12岁6厘米,12~13岁6厘米,13~14岁6厘米,14~15岁4厘米。终身高167加减2厘米。这种情况见于15%的男童。发生原因多样,如导致骨龄提前成熟的疾病肥胖、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疾病等,学习压力过大,运动极少,游戏等静态生活方式多,或其他不明原因。

  女童也有情况有所不同,父亲172厘米,母亲161厘米,6岁女孩116厘米,6~7岁5厘米,7~8岁5厘米,8~9岁5.5厘米,9~10岁6厘米,10~11岁7厘米,11~12岁6厘米,12~13岁3厘米,13~14岁2厘米不到。75%身高沿着原有轨道生长,终身高160厘米。女孩在10岁出现身高突增,突增的数量是比原来多1~2厘米。在13岁身高基本定型,年长身高不到2.5厘米即可以认为基本到达成年终身高。18%出现轨道上移,高峰突增10~11岁7.5厘米,11~12岁6厘米,12~13岁3.5厘米。终身高165厘米。7%轨道下移,10~11岁身高6厘米,11~12岁5.5厘米,12~13岁3.5厘米。终身高155厘米。由此可知,不是生长持续到18岁,不是青春期可以年增长10厘米以上。女孩生长提前减速和生长轨道下移也是多因素,包括肥胖、性早熟、疾病等。(儿科 戴艺)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