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耳聋基因筛查?

2019-03-13 17:40:56

一、耳聋基因筛查有什么意义

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之一。根据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全国有听力残疾人群2780万人,占我国残疾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我国新生儿中,每年会新增3.5万的先天性聋儿,即每1000人中就有3~5个是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聋儿(中国出生缺陷报告(2012)),并且我国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环境因素造成耳聋的聋儿也在以每年3~5万的速度递增。根据临床统计每年这新增的6~8万聋儿中,超过90%出生于听力正常的家庭。

遗传是耳聋最大的病因,60%以上的耳聋患者与遗传性耳聋基因相关。目前研究发现GJB2、SLC26A4、线粒体基因、GJB3等基因是导致我国耳聋最常见的耳聋基因。

对耳聋高危人群开展耳聋基因筛查是打破“聋生聋”现象的新型防聋手段,在我国聋人群体中,聋-聋结合是最常见的婚配模式。21%聋人夫妇因相同基因突变致聋,其后代发生聋病几率达100%。因此,通过对耳聋人群行前瞻性耳聋基因筛查及遗传咨询与婚育指导,在合适时间点干预此群体的婚育模式,可避免大部分聋-聋婚配家庭生育聋病后代,大大减少耳聋群体生育患病后代的比例,真正实现聋病的一级预防。

孕前或孕早期进行大规模聋病基因芯片筛查。这是前瞻性预防正常人群生育耳聋后代的理想手段。尽管聋人生育耳聋后代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但耳聋患儿大部分出生在没有聋病家族史的家庭。产前筛查耳聋基因,可以通过检测孕妇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情况评估其生育聋儿风险,帮助和提醒医生慎重使用特定种类的抗生素以避免造成携带基因突变的儿童致聋,降低社会养育成本。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对他们的生育进行全程的指导和干预,避免聋儿出生。通过正常人群筛查进行聋病预防的实践,使耳聋一级预防成为现实。实行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芯片联合筛查,是早期发现迟发性聋和药物性聋并进行干预的科学手段。普遍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和诊断听力障碍的重要策略之一,但存在自身局限,即对迟发性聋、药物性聋等出生时未表现出听力下降的新生儿无法做到及时发现和预测而导致遗漏。因此提出了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的理念。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除检出由GJB2基因所致的先天性耳聋患儿之外,还可以预警SLC26A4基因引起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和12SrRNA基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有效预防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二、主要致聋基因介绍

1、先天性耳聋基因GJB2

GJB2基因突变是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语前聋的主要原因,在许多种群中,超过50%的语前聋由GJB2基因引起。临床表现多为先天性、双侧对称的中重度耳聋,个别表现为轻度耳聋。GJB2的致聋突变超过100种,这些突变在不同种群中的发生率差异很大。在中国人群中,GJB2基因的致病突变最常见的为235delC,其次为299-300delAT、176del16bp和35insG,以上4种突变占到GJB2基因突变图谱的98%以上。GJB2基因,定位于13q11-12,DNA全长4804bp,编码区为678bp。GJB2基因编码的Cx26属于缝隙连接蛋白基因家族,与相邻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组成一个完整的缝隙连接通道,这些通道在信息传导和物质交换中起重要作用。Cx26在人类的耳蜗毛细胞中高表达,因此GJB2基因突变与耳聋密切相关。GJB2基因突变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单条染色体携带该基因突变表现为听力正常,只有等位基因发生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时才致病。

2、迟发性耳聋基因

SLC26A4基因突变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我国第二大致聋基因,正常人中携带率2.6%。SLC26A4基因突变会造成两种临床表现:一种在中国最为常见患儿仅表现为耳聋,CT检查可发现前庭导水管扩大,称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EVAS),另一种是Pendred综合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和耳聋。与临床上常见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直接相关。临床表现为儿童波动性、渐进性的听力下降,也可表现为先天性耳聋。SLC26A4基因又称PDS基因(Pentred         Syndrome, PDS),位于人类染色体7q31,含有21个外显子,编码含有78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Pendrin,据相关病例研究发现其热点突变为IVS7-2A>G和2168A>G。

3、药物性耳聋基因

线粒体DNA(mt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基因组,具有自我复制、转录和编码功能,同时也受到核DNA的调控。mtDNA         12S rRNA 的A1555G和C1494T突变导致了我国90%以上的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0.3%的正常人都是药物性耳聋敏感体质,通常正常的使用剂量甚至很小的使用剂量就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年龄越小,对听力影响越严重,甚至可导致全聋。

线粒体遗传属于母系遗传,即如果母亲携带了线粒体基因突变,就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可预警其本人和后代一定要终身禁用氨基糖甙类药物避免发生耳聋,同时在家族中确诊1例即可为全家族的母系成员的用药指导,阻断耳聋在家族中继续发生。

4、后天高频聋基因GJB3

GJB3是我国首个克隆并阐述其致病机理的遗传病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后导致后天高频听力损失,如果检出该类患者,出现听力下降要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

耳聋基因检测,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明确耳聋的病因,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及早治疗。婚孕检测与产前筛查,能够评估生育聋儿的风险,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率,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新生儿筛查出儿童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指导未来配偶选择。对于先天性耳聋,可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聋儿不哑。对于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易感人群,可以获得终生生活行为指导与用药指导,避免听力缺失的发生,提高人口质量。(耳鼻咽喉头颈科  唐凤珠)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