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都需要做感统训练吗?

2021-05-27 18:35:18

自2019年“感觉统合”以科普的形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出现以来,“感觉统合”就在全社会引起了非常广泛地关注,这使得“感觉统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个专业,更成了一种“市场”,各类与“感觉统合”相关的儿童培训如雨后春笋,夹杂着林林总总的作用宣传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说,这样迅捷地发展着实有其喜人的一面,即其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感统训练服务,但与此同时,它也给家长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做感统训练吗?感统训练真的那么万能吗?其实,以上两个困惑并不难弄懂。

首先,众所周知,“万能”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感统训练”当然不是万能的。实际上,“感统训练”是用来处理“感统失调”的,而“感统失调”是“感觉统合”理论下的一种状态。简单来看,这种状态指的是个体在没有被明确诊断出损伤或疾病的前提下,其在生存与生活中遇到的了两种困难:一种是所谓的“皮质下”困难,就是当主观意识不参与时,个体不能和环境产生恰当互动,亦即是我们常说的“下意识的表现,很差”;另一种是所谓的“皮质”困难,就是哪怕有主观意识参与了,个体依然不能和环境产生恰当的互动,亦即是我们常说的“尽管已经很努力了,但依然做不好”。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说的“个体与环境产生互动”,其中的“环境”不仅仅指外界的人、物、事,还指个体的内部环境,例如,一个躯体和认知都健全的人,明明已经吃了很多食物,肚子都已撑得很大,但其依然没有饱腹感,这就是因为其不能恰当地与内环境产生互动,不能准确处理来自胃的感觉反馈。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便能知道:感统训练并不见得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的。


可以想到,“感统训练并不见得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这个结论,一定逃不了部分人的反对,毕竟,“感统可以开发智力”“感统可以让孩子学习更轻松”。所以,此处我们还得来看看如何理解常常听说的“感统可以开发智力”“感统可以让孩子学习更轻松”。


我们已经知道“感觉统合就是个体与环境产生互动的能力”,因此,感觉统合的“调”与“失调”结果就显而易见:调,互动能力就强;失调,互动能力就弱。互动能力强,个体就能更快、更准确地与环境互动,就能够表现出聪明机灵、学习轻松等一系列会被表扬赞美的状态,反之则表现出呆板笨拙、学习困难等一系列会被批评嫌弃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调”的感觉统合,让所有孩子都接受感统训练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感觉统合是一种能力,它可以被量化观察,但永远不能被固定值来具体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定义一种感觉统合状态是“调”的,这种状态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百分,但我们不能规定只有达到一百分才是“调”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觉统合失调!也并不是所有的感觉统合偏离“调”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更不是所有的表现不佳都是因为感觉统合失调!

对于“个体感统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终生发展的,为了稳定甚至提升其感统能力,对其进行感统训练是合理的”这种观点,我们不妨通过类比一个通俗的例子来作出回应:运动员每天都进行体育训练,普通人可以每天都进行体育锻炼。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专业的训练是针对特定的人”,对于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感统失调而严重影响了其生存与生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学习或社交并未因感统失调而不能正常开展的”,我们便建议通过适当增加能促进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与完善的生活体验、社交游戏或亲子互动来提升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孩子不觉得自己另类,又可以避免家长因送孩子参加专业感统训练而付出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所以,不论是“补差”还是“提优”,其实都是建立在个体确实存在明显感统失调并对生活、学习或社交产生了不良影响的基础上的。

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正如康复领域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所说“不讲评估谈康复,都是无的放矢”,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进行专业的感统训练,必须在有所怀疑时,寻求专业可信的感统能力评估,根据可靠的评估结果再行决定。家长切勿臆测判断与盲目轻信,以免引起心理恐慌,加重孩子和家庭的负担!(儿童康复治疗部  李杰 文/图)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