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病房故事17:国家有难 “医”无反顾

2020-03-17 09:01:49

讲述人:广西“小汤山医院”普通病区二队队长、我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陈万


3月8日下班后,我接到通知:明日起开始隔离休整。

回首在广西“小汤山医院”工作的22天,细细品味期间的点点滴滴,我感觉作为自己人生的经历,已深入脑海。

原本我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湖北,顺利进入第三批援湖北人员名单。后来,医院作为自治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后,要在邕武医院建临时应急病房,让我带队留在广西抗击疫情。

  队伍第一天投入战斗的合影

2月16日晚上,我接到医院电话,要做好进驻广西“小汤山医院”的准备。第二天一早,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行李就出发了。我们刚到住宿点,就紧接到急通知:立即带队去接收转院来的患者。像军人一般,全体人员放下行李,赶赴负压病房。那一天,从中午12点到晚上10点,我们就收了31个患者,很多都是家庭感染,父子、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

每来一拨患者,我和副队长黄新翔便分头问诊,给患者查体。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负压病房里穿梭,每走一趟,汗水从头顶流到脚底。每次走出到半污染区,我们都要在空调16度的冷气下吹上几分钟才能缓过来,再交流患者病情。我已记不清进出多少次污染区,穿脱几次隔离衣了,只记得安排完所有的工作,走出病房已经是晚上10点多,我一口气连喝了3瓶矿泉水。回到住宿点已经半夜,我拎着自己的行李去找人安排住宿,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了。


查房

第二天查房,我带队员进到病房里挨个查看患者病情,和他们交流。记忆最深刻的是38床小孩的父亲,他见到我,知道我是医疗组队长后,一把拽住我就要向我跪下,我赶紧扶住他。他指着在病床上看书的儿子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能不能快点把我儿子治好送出去”;怀抱3个月大婴儿的父母,见到我,眼里都是期盼,不断的问我们治疗方案和婴儿喂养的细节;53、54床两个来自沈阳的大姐,和我说生病了都不敢告诉家里,现在家里的孩子还以为她俩还在海边吹着海风呢,说着说着就流泪了;43床的大姐一见我就拉着我问她病危的姐妹怎么样了?当得知病情稳定的时候,嘴里喃喃的说,保住命就好,保住命就好……每个患者身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病毒肆虐,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只有一线医务人员感触最深,这是除了患者至亲以外,其他人也许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一种情感。

前几天,我终于有时间跟儿子、女儿进行一次长时间的视频通话,儿子说:“爸爸你骗我,你怎么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都说好去两个星期的。”女儿在视频中见我,兴奋得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我跟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没告诉他们,在病房里,有比他们还小的小朋友,才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就跟她的爸爸、妈妈一起忍受着病毒的侵袭;还有比他们稍大的孩子,只能局促着趴在病床上写着作业……作为父亲,我暂时缺席了;但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挺身而出。尽我所能,把病魔笼罩下的孩子及其他患者平安送回她们的亲人身边。

幸运的是,经过我们全组人的努力,我们收治的患者一个个顺利地出院了。每次医院专家组评估我们的病人达到出院标准的时候,工作微信群里都是一片欢腾。有几次我作为医务人员代表送患者出院的时候,熟悉的患者都要拉着我手有力握几下才和我告别。其实,我心里比他们还高兴,特别患儿治愈出院后,每次我路过病房看到那张由我的同事捐赠给患儿的婴儿床空荡荡的,心里都无比欣慰。

很感谢队伍里面每一个队员!总记得风湿免疫科黄新翔副主任医师半夜里和我讨论病人的治疗方案的情形;针灸科蒋垂刚副主任医师,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里面给病人做脉诊、开中药、做针灸;还有李伟君、刘少政两位年轻医生,就算工作量大,病人烦躁,总耐心劝解,从不抱怨……

         蒋垂刚主任在负压病房给病人做针灸

家人、朋友的支持与鼓励,科室领导、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医院领导送来的温暖和感动,这些都是我所铭记和感恩的。总以为自己在医院工作13年,早看惯了生死,一切变得淡然,可是身处其中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才懂得非常情况之下的关怀是多么鼓舞人心。

其实全国上下都在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而努力,大家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和勇气。现在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谢谢所有人的关心和付出,等到疫情结束,让我们在同片蓝天下自由呼吸,迎来真正的春天!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