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新网广西新闻、广西新闻网刊登我院埃博拉防控知识培训会、口腔科的相关报道

2014-09-16 17:13:42

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埃博拉疫情可控 民众不必恐慌
发表时间:2014-09-16 17:24:11来源:中新网广西新闻

摘要提示: 中新广西网南宁9月16日电(记者 林艳华 林浩)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15日举行医务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在会上,该院医务部副部长卢一郡表示,目前疫情还控制在非洲几个国家,其他地方尚未发现,...

       中新广西网南宁9月16日电(记者 林艳华 林浩)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15日举行医务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在会上,该院医务部副部长卢一郡表示,目前疫情还控制在非洲几个国家,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广西民众不必太过恐慌。
        卢一郡介绍,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引发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官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但如果能够及时控制传染源,还是可以有效控制其蔓延的。”
       他还介绍说,埃博拉病毒传染源主要感染人类、猩猩、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一旦发现疑似感染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隔离期为21天。目前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柳州市龙潭医院和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3家医院已经被定点为埃博拉出血热治疗医院。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但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卢一郡表示,广西民众不必为预防埃博拉过于敏感。

埃博拉出血热可防控 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是关键

【时间:2014年09月16日 15:57】【来源:广西健康生活网】【作者:吕超晔 张明英】【编辑:金秀梅】

      广西健康生活网9月16日讯(记者吕超晔 通讯员 张明英)为积极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监测和防范工作,切实提高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9月15日,自治区人民医院举办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班。

      记者从培训班上了解到,培训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概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参训人员学习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了该院医务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和警惕性,提高了对监测病例、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报告、处置能力。

      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据了解,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该院急诊科主任、医务部副部长、主任医师卢一郡告诉记者,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据介绍,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预防重在避免接触

  卢一郡也提醒,虽然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但对普通大众特别是非流行地区的人群来说,其实大可不必恐慌,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自疫区旅行回国入境时,应积极接受检验检疫机构检疫。入境前,如有发热、乏力、肌痛等不适,或入境后近期出现上述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将自己有埃博拉出血热疫区的旅居史告知接诊大夫。

爱牙日将至 专家教你人生各阶段爱牙攻略

【时间:2014年09月16日 17:33】【来源:广西健康生活网】【作者:吕超晔 张明英】【编辑:金秀梅】

      广西健康生活网9月16日讯 (记者吕超晔 通讯员 张明英)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周嫣提醒,2014年全国“爱牙日”活动主题“健康每一天,从爱牙开始”就是要让所有人都懂得追求健康首要的是学习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让大家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维护口腔健康开始。
      据 WHO在《世界口腔卫生报告》中指出: 口腔疾病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相当大,病人常感疼痛不适和功能受限,使治疗费用增大,生活质量降低,在很多发达国家,治疗口腔疾病的费用已列居高消费排名榜的第四位。

      周嫣主任说:“口腔健康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健康,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疾病等会破坏牙齿硬组织和牙齿周围支持组织,除了影响咀嚼、说话等功能和美观外,还会导致社会交往困难和心理障碍。口腔炎症,尤其是牙周炎等可导致或加剧某些全身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危害全身健康,影响生命质量。”
    周嫣主任告诉记者,口腔疾病流行广、发病率高、常常引发其它疾病,因而社会危害广,资源耗费大;龋病和牙周病发病率虽高(50-80%),但早期不易察觉,症状轻微,发生都比较隐蔽,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不易察觉,加之受“牙病不是病”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常为人们所忽视,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者甚少。等到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治疗起来很复杂,患者也会遭受更大的痛苦,花费更多的费用,治疗效果还不一定十分满意。因此,出现口腔不适,及早就医是关键 。
  因此周嫣主任根据不同时期和年龄阶段给出不同意见:  

      良好饮食习惯包括:限制食物中蔗糖的含量,少吃甜度过高的食品;限制吃零食的次数;少吃粘性甜食可减少食物与牙面接触的时间,因粘性食物不易被唾液和唇、舌运动清除; 多吃耐嚼性食物,如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增加唾液流量,利于牙面清洁; 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减少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
     孕妇饮食对胎儿的影响:营养不良的怀孕期妇女,不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同时也会引起胎儿牙釉质发育不全和钙化不良,从而使牙齿容易被酸腐蚀发生龋病,因为乳牙、恒牙牙胚均从是胎儿时期形成的,所以,怀孕妇女应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多进食肉、蛋、奶,豆制品、和各种蔬菜、水果。
     哺乳期婴幼儿的饮食注意:母乳中含有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且易消化吸收,所以婴幼儿应以母乳喂养为宜,若以牛奶喂养,则最好不加白糖,更不能养成含奶瓶入睡的习惯,以免造成“奶瓶龋”; 如已经养成了牛奶加白糖喂养的习惯,则应逐渐加以纠正,或在喂奶后加喂一些白开水清洁口腔。1岁后最好不再使用奶瓶,为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要,4个月后应开始增加辅食,如米糊、菜粥、蛋黄等,这些辅食中都不要加糖。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控制: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恒牙胚生长发育阶段,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减少食物中糖的含量及减少餐间吃零食的次数,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措施。我们调查中发现有些2 ﹣ 3岁的儿童还在用奶瓶吃奶或喝糖水,家长经常提供一些糖果、糕点之类的食品,让儿童随意食用,是乳牙患龋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      
     有调查发现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90%左右,平均每人约有5颗牙齿发生龋坏。故要改善儿童的饮食习惯是一件既复杂又花费时间的事,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这首先就要求家长能了解食物营养的有关知识,注意随时指导、纠正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逐步启发儿童的自觉性,才能达到防龋的要求。
     青少年饮食习惯的建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以外的活动增多,吃零食的习惯普遍存在,特别是糕点、糖果之类的食品对青少年有较大的吸引力,很难加以限制。因此,家长应予以引导,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逐步掌握口腔保健知识,改变随意、无节制的吃甜食为集中食用,吃完之后,及时漱口、刷牙,其他时间则可用花生、核桃、水果等替代。一定要使青少年懂得:6 ﹣ 18岁是建立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如果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中老年的饮食的注意:中老年人总体上对蛋白质、热量的需求量较青年人少,
但对钙、铁、等矿物质、维生素的需求量会随年龄增高而增多,应严格控制各种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