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健康八桂关于广西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2022-10-09 18:51:32

聚焦丨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广西卫生健康科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9月21日16:00

广西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进展与成效

新闻发布会

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召开


这是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举办的
“奋进新征程·健康广西这十年”
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

会议就党的十八大以来

广西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

进展与成效进行了介绍


发布会现场


本次发布会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新闻发言人覃素媛主持,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处长王盛,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谢美清、广西医学科学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建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广西医科大学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所副所长陈俊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科教科副科长、全科医生梁驹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新闻发言人覃素媛

广西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相关情况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处长王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卫生健康科技进步事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和保障,而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卫生健康科教工作的决策部署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加强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卫生健康科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科技教育纳入健康广西重点工作战略统筹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纳入《关于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决定》《“健康广西2030”规划》重要内容;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广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高位推动各级各部门加强卫生健康科技教育工作。广西卫生健康系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把健康科教工作作为“十三五”“十四五”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密切部门联系,协同加大对各地的指导和考核,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强化科卫协同,会同科技部门聚焦生命健康,不断优化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使指南和项目资助方向更聚焦卫生健康行业重大问题,设置和实施“科技支撑健康广西建设”专项行动。强化医教协同,会同教育部门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的培养,着力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是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依托自治区人民医院组建广西医学科学院,成为全国第13个拥有省级医学科学院的省区;在全区布局建设心血管内科、儿科等14个学科方向的291个重点(培育)医疗卫生学科;在肝癌、鼻咽癌等领域建成了29家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1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布局建设53个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重点(培育)实验室、2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地中海贫血防治实验室获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30家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单位,全区卫生健康科研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效能不断提高。

三是聚焦重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区各级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科研人员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严格落实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科研诚信工作要求,持续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症诊疗技术研究攻关,积极参与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研发工作,取得系列的科研成果并推广应用,有效带动了全区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据统计,2012-2021年,全区共有1907项科研项目获评为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卫生健康行业共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284项,其中获2021年一等奖4项。近3年来,全区医学专家参与制订国际指南2个,牵头制订《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等国内指南/共识11个。自治区疾控中心自2012年以来,已经参与完成了包括国产人用狂犬疫苗等87个注册疫苗的临床试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松青牵头完成的“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策略”获得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类特等奖。梧州市工人医院于2018年以来联合国内科研医疗机构,主持开展药物治疗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的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验证了药物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有效性及早期安全性,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STTT发表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2018年、2021年两次视察该研究项目并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

四是卫生健康人才培训培养不断取得新成效。大力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以来培养医学领军人才16名、学科带头人30名、中青年学科骨干人才90名。落实国家建立健全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三阶段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的部署,协同教育部门加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等医学院校教育,2012年—2021年累计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8740人(本科4540 人,专科4200人)。牵头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毕业后教育工作,截至2021年累计培训住院医师(含助理全科医生) 21880 人,培训质量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加大对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并持续开展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提升等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持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区执业(助理)医师数量达到13.20万人,千人口医师数达到2.62人,分别较2012年增长69.11%、75.84%;全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由2012年0.69名提升到2021年的2.60,为全区医疗水平提高,群众公平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五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安全管理不断强化。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等要求,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全区2693 个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管理,加大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力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既防范了实验室运行生物安全风险,又保障承担核酸检测的实验室及时完成核酸检测工作、迅速确认病原,为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提供坚强支撑。同时,履行自治区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牵头部门职责,会同各成员单位落实生物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风险防控,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答记者问

央广网


“医疗卫生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请问广西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了医学人才的培养?”

王盛:“医学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广西高度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加强医学教育顶层制度设计。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广西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意见》《广西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坚持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培训。

二是加大医学院校培养体系建设力度。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全区共有6所本科高校、6所高职院校、15所中职院校开展医学人才的培养。广西医科大学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认定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4所高校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15个医药相关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行列,医学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医学人才培养数量逐年增加。

三是加强合格临床医师培养。健全和完善住院医师(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区建设31家住培基地,27家助理全科基地,从2014年起对完成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的医学生,按“5+3”“3+2”的模式,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性培训。始终重视加强培训基地内涵建设,强化对学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及临床思维、临床实践与科研教学能力培养,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四是持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力度。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作为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执业再注册和定期考核的必备条件,促进广大医务人员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截至2021年,广西卫生人员总量已达49.3万人,较2012年30.4万人增长了62%,为健康广西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广西广播电视台


请问,广西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发展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推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何举措?


自治区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谢美清

自治区科技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导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续拓宽卫生健康领域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营造科技创新与卫生健康事业深度融合的大格局,实现科技引领发展,科技示范带动,科技助推提质,推动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举措有。

一是制定战略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在《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设置生物医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专栏,布局构建支撑引领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体系;推行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加强科技支撑防城港国际医学试验区建设,加强面向东盟的中医药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在《科技强桂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把“科技支撑健康广西建设”作为“科技惠民工程”突出内容重点推进。在《“十四五”广西科技计划申报指南》中,设置“生命健康”板块,重点支持中药民族药、医疗器械、广西重大疾病防治、生物技术等8个方向研究与应用示范。

二是布局重点项目,项目质量数量同提升。自治区科技厅坚持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平台为依托,人才为保障,组织布局科技攻关项目,着力解决广西医疗健康行业和领域发展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性研究,重点布局了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专项,生物医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生命健康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力提升了我区医疗卫生领域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十四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累计支持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项目507项,资助金额2.75亿元。广西医疗卫生领域的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策略、“地中海贫血的干预:筛查,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研究”等研究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免疫微环境调控及ECMO新技术救治效果评价》应急科技攻关专项项目,应用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转运新技术成功救治广西首例85岁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完成中越边境3市8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救治工作,研究成果在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2021年,2个集体和4名个人获得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先进表彰。

三是凝练特色,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自治区科技厅突出支持广西优势特色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支持建设各类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61个,其中广西重点实验室2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9家。目前正积极推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申报国家地中海贫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下一步,自治区科技厅将着力构建协同、高效、开放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布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更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人民网


2021年5月,自治区依托自治区人民医院设立广西医学科学院,请问广西医学科学院的建设的定位是?目前建设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发挥广西医学科学院的作用,加强全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融合研究和成果转化,更好的运用于临床诊疗,服务全区5700万壮乡群众健康?


广西医学科学院(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建荣

广西医学科学院的设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发挥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技术、人才聚集和资源调配的优势,建设广西医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主要打造集医学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和引才聚智于一体的平台,开展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疑难危重症诊疗、专科医疗服务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技术支撑和政策咨询服务。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医学科学院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建立了医学科学院和医院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两院三区四门诊发展格局。二是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跟跑、并跑、领跑”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四个突破”目标,绘就了发展蓝图和行动路径。三是实施“筑巢引凤”策略,打造高水平人才新高地。引进了4个创新团队,29名博士,两院现有博士136人,较医科院成立之前增长了24%。四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提出的“探索构建主动健康服务体系”首次被纳入2022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获批了51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经费达2340万元,较医科院成立之初增长了207%。并且首次获批广西重大科技专项。五是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新增3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2个厅局级平台。六是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与中国科学院、广西科学院等各大院所不断深化合作,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周宏灏院士团队携手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连续两年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首次有15位院士在内的27位顶尖专家参会,共话高质量发展。

作为自治区层面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辐射东盟的重要医学研究基地,结合党和政府的建设要求、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我们将立足学科基础和重要领域,发挥人才队伍和平台优势,聚焦主动健康服务体系、临床研究、医防协同研究、重大传染病急危重症救治等四个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不断提升我区医学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围绕广西区域常见病、多发病,大力开展“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应用转化研究,不断加强我区外转病种的救治能力建设,切实推动广西医疗卫生能力提升,为全区5700万壮乡群众做好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

广西云


据了解,广西在加强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研究,提高诊疗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请问在地中海贫血的防治研究方面具体有哪些突破?能够给患者带来什么样的获益?谢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广西医科大学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所副所长陈俊强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广西地贫基因携带率在20%以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地贫防治的研究攻关,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广西妇幼保健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梧州工人医院等医疗机构,重点加强了地贫早期诊断、治疗技术、监测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造福了万千地贫患者。

一是创新地贫早期诊断方法。创建和创新地贫的筛查、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技术,达到简便、快速、准确和高通量,为患者带来更快捷和准确的临床诊断,避免重型患儿出生,近十年来共实施30多万人次地贫贫血筛查和基因诊断,2万余人次高危夫妇的胎儿地贫产前诊断,避免了2000多例重型患儿出生。

二是提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广西方案”。创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并联用新生儿脐带血、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等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先后开展同胞全相合移植、非血缘全相合移植及单倍体移植治疗地贫的临床研究,解决了地贫移植供者缺乏临床难题,形成具有特色的地贫移植“广西方案”,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目前广西已完成地贫移植1400多例,治愈率达95%,疗效和规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重视地贫铁过载监测和祛铁治疗。率先在国内应用核磁共振技术(MRI)精准、无创定量检测地贫患者心、肝脏铁浓度,已完成4000多例地贫患者脏器铁过载的监测,并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脏器铁过载软件——“铁捕快”,普及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铁过载MRI检查。率先在国内开展口服祛铁剂在重型和非输血依赖型地贫患者的临床研究,规范国内地贫祛铁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四是持续地贫新药临床研究。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沙利度胺、罗特西普和中医中药等治疗地贫的临床研究,明显改善患者贫血状态。

五是积极开展地贫基因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开展地贫基因替代和基因编辑,重写了“生命密码”,已完成9例重型地贫患者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疗效显著,实现地贫治疗的新突破。

同时,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先后获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地中海贫血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获得一系列的重要奖项,牵头和参与制定中国地贫诊治指南及诊疗标准7项,获国家级专利16项,为减轻全区、全国的地贫患者负担做贡献。

南宁晚报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西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请问在培养基层卫生专业人员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方便群众不出门就可以看病、看好病?


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科教科副科长、全科医生梁驹

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基层卫生人员的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住院医师(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措施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让城乡群众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很荣幸,我是措施的受益者,具体实践者。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是国家加强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于2010年作出的特别举措,免费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到定向乡镇卫生院服务6年。2010年7月怀抱医学梦和服务农村决心的我被广西医科大学提前批次录取,在与学校、县卫生健康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后,开始了5年的院校全科医学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老师精心教导,使我增强了服务基层群众健康的意识,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每年还得到财政2500元的生活补助。

2015年7月大学毕业,我与融水县杆洞乡卫生院签订聘用合同,办理入编手续,按照规定到柳州市人民医院参加3年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期间,卫生院承担我的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培训基地按照基地同类人员工资水平给予补差,并缴纳公积金。培训基地的老师按照分层递进原则,对我们开展以“具备临床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基层轮转实践培训、理论知识培训,使我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培结业考核,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一个能独立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诊疗的临床医师。

2018年8月住培结业,我回到了杆洞乡卫生院服务,工资待遇得到很好的保障,每月还享受500元的全科津贴及300元的边远山区工作补贴,2019年5月我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聘为专技十级岗位,比同届临床医学生提前1年。凭借着“5+3”培养模式下养成的全科临床思维、全面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知识,扎实的技能操作基本功等优势,我积极开展规范的临床诊疗,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知识培训,积极下村入户解决群众疾病健康问题,因工作突出,很快被任命为卫生院副院长,带领我们医院的团队,通过家庭医师签约、慢病随访、义诊服务、双向转诊等形式为基层群众提供快捷、经济、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平日入户随访工作中,经抢救治疗好转出院的杆洞乡锦洞村85岁的患者杨老代,看到我都会拉着我的手说“当时要是没有你,就没有我了”。担任副院长第二年,卫生院住院量增长56.7%,门急诊量增长46%,就诊量增长的同时,药物占比降低了13.8%。

2021年8月,我来到我们卫生院县域医联体总院,也是全区27家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之一的融水县人民医院,担任科教科副科长、全科医学科专家团队成员,从一名全科医生转变为对大专(高职)毕业临床医学生进行2年规范化培训的老师和管理工作者,基地至今已招收65名全科助理学员,学员结业率保持在100%。我切身感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生培养,可以独当一面、有临床胜任力,是有职业上升空间的,在基层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也一样可以大有可为,这个培养方式应该是有职业吸引力的。

下一步,我将继续用我学到的知识,不断提高融水县人民医院的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优秀全科医生,促进我县及周边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助力健康广西建设工作。

南宁新闻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西各地均按要求组织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核酸检测,请问是如何保证检测机构在核酸检测过程中,不出现样本外溢、疫情传播?

王盛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涉及生物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和自治区均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04年颁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明确了相关管理要求,2021年4月1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设专章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再次强调。新冠疫情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要求,通过严格准入,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工作监管等措施,严格实验室核酸检测管理,全区核酸检测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未发生新冠病毒实验室感染和外泄等事件。

第一,严格核酸检测实验室准入管理。承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任务的实验室,需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标准,报经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完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备案,具体检测操作人员需通过我委组织的专业能力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和《临床基因扩增检测技术上岗培训合格证书》,以及通过专家现场开展的核酸检测资质审核等多层把关后,才能获得新冠核酸检测的资质。截至今年7月31日,我区共有核酸检测实验室444家,占全区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24.09%。

第二,强化实验室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一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我委每年都设立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专项,面向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等方面新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二是制定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2020年疫情伊始,我委便印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各实验室制定完善样本使用、保存、转运、销毁的制度,为工作提供标准遵循。三是加强人员防护。检测人员在检测操作中均采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并全程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确保检测全过程的生物安全。

第三,始终重视实验室日常监管。落实行政部门、实验室设立单位、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四方管理责任,做到监管工作时刻不放松,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布置开展实验室定期自查、市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监督部门属地化检查,自治区不定时组织开展飞行检查,加强实验室制度建立和落实、实验活动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菌(毒)种及感染性材料管理、废弃物管理、人员管理及安全保障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建立问题清单和风险隐患台账,并及时整改销账,强化风险隐患的防范和化解。其中,截至2022年7月底,全区共对1322家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检查,责令整改的实验室178家,行政处罚15家。

下一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加强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实验室运行安全。

https://mp.weixin.qq.com/s/Isrz3BFQBlZ-eXYCujzOYQ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