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广西新闻网刊登我院儿科的相关报道

2018-03-15 10:12:24

一家3名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儿“奇迹”康复

广西新闻网南宁3月14日讯(通讯员 刘桂良)近日,一位父亲给曾救治自己孩子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发来微信,告知其3个孩子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及在期末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要知道,他们当时因重度一氧化碳中毒险些丧命。

时间倒回到3个多月前。当日,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接到地方卫生院的紧急电话,3名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的患儿病情危重,需转诊该院抢救。PICU病区梁珍花副主任得知消息后放弃休息,提前赶到医院做好准备工作。

原来,患儿父母外出值夜班,由奶奶在家照顾3名小朋友,其中姐姐11岁,哥哥9岁,妹妹6岁。但当父母回家时,发现他们已昏倒在地,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立即送往当地卫生院抢救,很快明确是一氧化碳中毒。奶奶中毒严重,抢救无效过世,3名患儿的病情也进行性加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抽搐。7个小时后的凌晨5点,3名患儿在气管插管后紧急送达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入院时仍处于昏迷状态,生命体征不稳定,其中哥哥病情最重,出现高烧、休克、呼吸困难,随时有生命危险。在医护人员在梁珍花副主任的指导下立即开展抢救,以最快的速度评估病情,明确诊断为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哥哥还合并了肺水肿、横纹肌溶解和心肌损害。立即予重症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抗休克,激素抗炎,降颅压等治疗。同时请高压氧科紧急会诊,探讨气管导管下高压氧舱治疗的可行性。

同时,医务人员也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患儿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呼吸、循环支持,随时有生命危险。外出的转运途中,进入高压氧舱后,无疑增加了抢救的难度和各种意外的风险。高压氧舱中抢救药品和设备受限,一旦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等极端情况,需要紧急减压开舱,风险也很大。且如何解决气管导管与高压氧的有效连接也是一个问题;另一方面,3名患儿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最重要的治疗就是尽早做高压氧。如果先在PICU保守治疗,待病情更稳定后再外出进行高压氧治疗也完全符合医疗常规,但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病情继续恶化。但若在病情还没稳定就转去做高压氧治疗,如果出现意外,家属能接受吗?是仅仅保命,还是冒险前行?在梁珍花副主任主持下,经过短暂的讨论后,达成一致:为了患儿最好的结果,必须“冒险”前行。于是,医务人员马上兵分多路:告知家属病情,说明高压氧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外出治疗的潜在风险;积极和高压氧科协调;再次评估患儿病情,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稳定生命体征;医护合作,做好转运准备,备好急救药物。

经过沟通后,患儿们的父母强忍内心痛苦,表示相信医生的判断,能接受潜在风险,愿意共进退。医院高压氧科也积极响应,盘晓荣副主任经验丰富,解决了气管导管连接高压氧的难题。经过积极处理后,患儿休克纠正,生命体征较前平稳,自主呼吸活跃。立即前往高压氧舱治疗,医护人员进舱陪同,以确保安全。病情最重的哥哥出现了高热、抽搐、呼吸困难和心率波动,立即予相应处理后稳住了局面,高压氧治疗后以最快速度安返病房。姐姐、妹妹经高压氧治疗后,当天神志清醒并撤离了呼吸机,哥哥的情况也有所好转,此后每日在医护人员陪护下前往高压氧舱治疗。哥哥神志清醒后,逐渐可以站立行走了。考虑到“迟发型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可能,盘晓荣副主任给他们制定了“后续定期高压氧康复方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患儿们最终康复出院,他们父母给医务人员送来了致谢锦旗。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CO中毒是急性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每年的秋冬季节,天气转冷,人们在密闭的浴室环境中使用燃气热水器,造成的CO中毒屡有发生。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高压氧科仅3个月就收治了94例CO中毒患者。CO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强200-300倍,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失去了携带氧的能力,造成组织缺氧窒息,而脑细胞对缺氧尤为敏感。开始时表现为头晕、头痛、肌肉酸痛、四肢无力和全身不适,逐渐加重,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继而昏迷、抽搐、休克,直至死亡。患者经治疗神志清醒后,经过一段看似正常的假愈期(通常在1个月内)后可发生痴呆、癫痫、精神和认知障碍等的神经系统疾病,称之为“迟发型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度CO中毒患者的发生率高达10%-40%,尽早行高压氧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预防更为重要,室内使用煤火时注意加强对煤气管路及灶具的安全管理,注意通风透气,发现可疑煤气中毒时立即将病人转移到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并拨打120求救。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