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新生儿病房静脉治疗护理团队为490克的“袖珍宝宝”搭建“生命通道”

2024-02-08 14:45:58

2月6日上午,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静脉治疗团队在无菌技术操作下,成功为体重仅490克的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实施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顺利为其搭建营养供给的“生命通道”,标志着我院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突破了最低体重500克的难关。

2月5日,一对“巴掌”大的双胞胎宝宝在新生儿转运系统安全护送下,转运至我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与其他足月出生的宝宝不一样的是,她们是一对孕30+1周出生的早产宝宝,双胞胎得毛体重仅有490克,属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各系统器官发育极不成熟,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需要长时间的静脉输注营养液以及药物治疗。为顺利帮助小宝宝扛过呼吸关、营养关、感染关等多重难关,在儿科李柳青主任医师和韦玉华副护士长带领下的NICU医护团队经过再三讨论,决定为宝宝进行PICC置管术。

目前国内外暂时还没有能适用于新生儿宝宝使用的超声探头,故新生儿PICC置管术还是采用传统的盲穿技术。此前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置管的患儿最低体重约530克,现在要为体重仅490克、四肢仅有成人手指大小且血管更是细如发丝的早产宝宝置入PICC管,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穿刺者的专业水平要求非常高。

虽前路荆棘丛生,但情况迫在眉睫,PICC置管团队迎难而上,默契配合,技术娴熟,每个环节都保证了整个置管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充分评估宝宝血管情况后,经右手贵要静脉穿刺成功并轻柔、缓慢、匀速地把导管送入导入鞘,摆好体位,继续将导管送入,导管回血通畅,术后经X线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理想。

PICC导管的成功置入,顺利为“袖珍宝宝”搭建了另一条“生命通道”。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将通过PICC导管,解决该宝宝长期输液和静脉营养等问题,以维持每天生长所需的热卡,帮助宝宝过渡到全胃肠内喂养,极大程度地减少静脉穿刺,提高救治成功率。

在医院“党建引领、文化聚心、学科发展”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儿科团队将继续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儿童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医院二次腾飞。

科普小课堂

什么是PICC?

PICC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外周血管置入,导管尖端位置到达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管术适宜人群

1.超早产儿:即胎龄<28周的早产儿,因有潜在的长期肠外营养和用药需求。

2.输注营养液≥5天:经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存在损伤血管的风险,故推荐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输注。

3.输注高渗性(>600mOsm/L)液体:外周静脉输注高渗性液体时,有发生静脉炎的高风险,且外周静脉只能耐受短时间高渗性液体输注,故推荐行PICC。

4.输注pH<5或pH>9的液体或药物:酸碱性较强的液体或药物对血管有损伤,行PICC可保护血管。

PICC导管有多粗?

根据《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选择管径最小、管腔最少的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选择目前国内新生儿常用的1.9Fr的PICC导管,为小管径的单腔导管。

1.9Fr是多细呢?直径1F≈0.33mm,1.9Fr的导管直径仅仅只有0.627mm。但“小导管”有大作用,它具有留置时间长、避免频繁穿刺、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等优点。

在什么部位进行PICC置管?

可供新生儿PICC选择的静脉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腘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颈外静脉。尽早确定患儿需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有利于PICC置管的成功率。(韦玉华 唐晓燕/文 韦玉华/图)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