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血液内科成功为68岁白血病患者完成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

2023-11-30 11:10:12

中国血液和骨髓移植登记组(CBMTRG)的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数12632例,而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仅有90例,占比不到1%。近日,我院为一名68岁白血病患者完成非血缘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高龄限制,助患者生命成功续航。这是我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年龄最大的患者,而且是HLA配型非全合(9/10相合)的非血缘移植患者,标志着我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再上新台阶。

花甲之年罹患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深陷绝望

患者谭老(化名)将迈入古稀之年,今年6月因体检时发现血细胞异常到我院血液内科住院,被诊断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高危组)。

医生介绍,这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多数在60岁以上。对于小于50岁、身体状况良好且有干细胞供者的患者,可以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达到治愈目的,但对于老年患者,一般选择输血、小剂量化疗和支持治疗延长寿命。

谭老被诊断为白血病后,因为年龄大,有淋巴结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等病史,医生考虑谭老对化疗和移植的耐受性差,风险大,所以建议谭老暂时选择定期输血和对症治疗。

谭老每月需要进行3-4次的输血治疗,输血虽然能维持生命,但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控制原发疾病的进展,这让谭老及家人深深陷入绝望之中。

天无绝人之路,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希望

“医生,难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我来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吗?”谭老询问医生。得知谭老有强烈的移植愿望,我院血液内科汤杨明副主任医师为他详细、全面地评估了身体条件,发现谭老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可以耐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

据悉,虽然老年患者耐受性差、脏器功能不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出现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植入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但随着新型药物的应用、预处理方案的优化、老年综合评估的进步、并发症监测的加强,老年患者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明显提高。

在干细胞供者的选择上,因谭老的兄弟姐妹年事已高,汤杨明建议选其子女作为供者,但配型结果显示,谭老没有合适的子女能捐献干细胞。因此,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成了谭老最后的救命希望。
于是,汤杨明随即联系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我院协调员王八连住院医师,立即启动寻找非血缘供者。

8月,经过中华骨髓库初步筛查、检索,遗憾的是,谭老没有全相合的非血缘供者。关于非血缘移植供者选择,目前指南推荐如下:对于预期生存期长的受者,尽量选择HLA基因10个位点全部相合的供者;对于疾病进展期的高危受者,由于原发疾病可能危及生命,可以放宽供者选择条件,选择1-2个基因位点不合的供者尽快移植。

谭老的白血病在不断进展,虽然可以选择非全相合的非血缘供者移植,但对于68岁高龄的谭老来说,这种移植方式势必增加移植并发症风险。我院血液内科移植团队多次详细告知谭老及家人其相关风险,谭老一家权衡利弊后,还是决定要做非血缘的干细胞移植。

于是,我院血液内科医护人员紧锣密鼓地安排供患双方完善相关检查工作,为谭老推进后续非血缘移植流程。

绝处逢生,患者移植获成功

为确保移植的顺利进行,10月初,我院血液内科主任蓝梅带领移植团队为谭老制定了详细的个体化移植方案,采用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化疗药的毒性,加强了预防感染及脏器功能的保护,确保患者的安全。

10月7日,谭老入住移植仓,经过预处理;10月18日,医生为谭老回输非血缘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谭老出现了胃肠道反应、感染、口腔黏膜炎等并发症,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护和积极救治下,谭老闯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口。移植后第14天干细胞植入,标志着移植获得了成功。随后谭老造血功能恢复正常,于11月14日康复出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老年患者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增加。如何保证老年患者移植的安全、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我院相关学科医护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近年来,我院血液内科移植团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先后完成多例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异基因移植,为老年患者点亮生命之光,让他们拥有健康的晚年生活。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院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全面贯彻三大“党建引领、文化聚心、学科发展”高质量发展战略,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攻坚克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广大血液病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医院二次腾飞。(王八连 汤杨明/文 谢艳梅/图)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