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央视新闻客户端刊登天津医生援桂的我院代表曹来斤、张华、杨珂博士(第三代)的相关报道

2019-05-16 15:24:17

【青春的印记 支边青年】两千天津医生援桂 用青春守护人民健康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90502 14:11A-A+

我要分享

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伤寒、麻疹、流脑肆虐,让八桂儿女饱受病痛折磨。为了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的现状,两千名天津医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大城市,远赴壮乡救死扶伤。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热血青春,守护人民健康,成为一代青年医务人员的理想坐标。

这是广西隆林德峨公社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在1977年拍下的合影,那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们是从千里之外远道而来的天津医生,那一年,他们已经在广西扎根7个年头。

天津支援广西医务工作者 杨兴蓉(82岁):这张照片你看每个人都带着笑,所以我就很喜欢这张照片,我就一直把它保留起来了,这是我,你看那时候我也笑眯眯。

记者:其实那时特别特别辛苦。

杨兴蓉:实际是很辛苦,很艰苦。

今年82岁高龄的杨兴蓉大夫,14岁入伍学医,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又响应国家号召——南下广西,援助医疗。那时的八桂大地,乡村卫生院不到60所,专业卫生员只有920多人,缺医少药让壮乡儿女饱受折磨。

杨兴蓉:14岁参军,是在军队里头成长起来的。我始终是这样的,我忠于我的祖国,我要保卫我的祖国,我要为我的祖国,我献出我的一切。要去到缺医少药的地方,我也想去救人。

19691228日,近2000名天津医生和8000多名家属踏上了南下援桂的征程。队伍中,来自天津儿童医院的护士曹来年龄最小,当时刚满21岁。

天津支援广西医务工作者 曹来斤(71岁):第一批名单没有我,我是坚决要求来的。我当时有表决,写了决心书。热血青年就要响应号召,其他没有什么别的想法。

1970年到1980年,2000名天津医生被分派到广西73个县的176个边远公社卫生院,建病房、搞普查、做巡诊,极大地填补了广西的医疗卫生空白。

曹来斤 这就是我们的卫生院,这四个都是我们天津来的医务人员。我们卫生院条件很简陋。当时它是有设备有一个手术室,但是没有内容,我们去了以后就建立了化验室。

杨兴蓉:没有灯,我们就把十个手电筒起来,当做无影灯,我们在下面就手术了。多难啊!没有水,一两个小时才能担担水上来,你舍得倒那水洗脸吗?舍不得,也不洗脸,也不漱口。我自己虽然苦一点累点,但是我救活了他们,治好了他们,我感到快乐,我感到我的人生有价值,他们需要我。  

医疗队的到来充实了卫生院,但在广西的革命老区百色等地,由于山多林密,卫生院还是鞭长莫及,杨兴蓉他们又展开了巡回诊疗。当年7岁大的苗族儿童杨文升患上了急性肠梗阻,在生死边缘已挣扎了十多天,生命垂危之际,幸好赶上了天津医生的巡回医疗队,四十多年后,再想起当时的情景,杨文升依然感激涕零。

杨文升:我母亲就抱着我走到门口说,有医生来了。我就看见杨兴蓉医生第一个走在前面。她的面貌我一直记得的,短头发脸较圆圆的,杨兴蓉他们一来了就给我检查,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点一点好转。

在那个年代,像杨文升这样被天津医生救下的儿童不计其数,而面对层峦叠嶂的大山,用医生的双脚去巡回诊疗,显然并不解渴。而把医院装上腿,移动作战,成为了杨兴蓉和丈夫的奇思妙想。

这张刊登在1978年《解放军画报》上的照片,记录了杨兴蓉和丈夫顾忠会牵着马匹巡回诊疗,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叫马驮医院

杨兴蓉:这里都有药品,打开了就是一个手术床。因为他们没有汽车,我们只能用马器件,背着药品医疗器械去。你看这层层的深山,就地抢救、就地手术、就地治疗,就这么巡回地顺着山走,方圆15个大队300多个生产队,我们都走遍了,你看那时候我爬山还是蛮好的。

有了马驼医院,杨兴蓉夫妇不仅为乡亲们送医送药,还开展了7000多例苗族、彝族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普查。19786,“马驮医院荣获第一届全国医药科学大会奖,成为全国农村巡回医疗的先进典型。

也就在那年,曾被杨兴蓉大夫挽救回生命的7岁儿童杨文升参加高考,成为苗寨的第一个本科生,但他却放弃了去中央民族学院读书的机会,选择在当地就读医学院做一名医生。

杨文升在百色的基层卫生院一干就是20年,从一名儿科医生成长为业务骨干。如今他又有了新的任务,就是在当地三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区域打造新型的社区医院,将城市的医疗资源下沉乡村,服务百姓。

当年,天津医生翻山越岭,步履不停,在边寨里、在丛林中,留下了自己青春的印记,如今,还有近60名天津医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留在广西继续从事医务工作,用奋斗和奉献,续写老一辈天津医生的无悔青春。

天津援助广西医务工作者  张华:我和爱人扎根在了广西,我的第二代也在广西落户,广西很有前景。我们心甘情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杨珂:我爷爷奶奶都是援桂的天津医生,我父母也扎根于广西,服务于广西。长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百色市区人民医院深圳小镇社区医院医务人员:传承马驮医院精神,服务基层人民群众。  

(央视记者 马力 刘逸晗 广西台 张艳娜 宁业斌)

http://m.news.cctv.com/2019/05/02/ARTIYiVyrKPmZPw66ZP2DxHf190502.shtml


文章相关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服务号 官方微信 订阅号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预约挂号 医疗咨询 进修报名 教学平台 单位邮箱 院史馆预约